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名校带动、优质资源牵引构建均衡新常态(三)

2023-06-10 15:12:59 来源:现代语文网
区的名校多址办学、一体化管理不是虚的。以中关村二小为例,校长杨刚说,学校用“家园文化”实现了3个校区的文化共融,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坚持一个标准实施同步优质教育,“这样,几家人就融合为一家人,学校文化的同一确保了办学质量的同步”。

海淀区一方面扩大资源供给和覆盖面,构建更为均衡的教育地图;另一方面在入学通道中,注重建立更加公平的制度。

以最受家长关注的小升初环节为例,海淀区在取消共建的同时,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管理,在一批学校建立了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就近入学比例。据统计,,海淀区“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83%,比上一年提高约10%。

找准“痛点”发力,破解教育难题

对于海淀区而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意味着必须破解教育难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高地”的存在导致择校高烧不退。

以小学为例,在2007年学区调整之前,12个学区中,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清华附小、北大附小等知名优质校均属于海淀学区。中学方面同样如此,有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等知名中学,使得中关村一带成为家长们梦寐以求的海淀区乃至全北京市的一块中小学教育“高地”。

“为促进均衡布局,我们适度调整了学区划分。”尹丽君说。海淀区将中关村二小、北大附小、清华附小等7所学校划归优质教育资源较少的西苑学区,又将人大附小和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两所优质校从海淀学区调整到四季青学区,带动四季青地区的发展。

据初统计,海淀区户籍和非户籍适龄儿童达3.2万人左右,学位缺口达1.1万个。面对前所未有的生源压力,海淀开源节流,缓解幼升小“有学上”的矛盾。

开源,主要是通过新建、改扩建、回租、回购校舍和实施教育应急工程,以及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增加学位供给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节流,主要通过全市统一小学入学服务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严控外区县户籍适龄儿童无序流入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