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2023-06-16 12:47:38 来源:现代语文网

摘要: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经济时期面临的新使命。课程体系改革是成功完成新使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试图分析和讨论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和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在学生全球化能力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为例,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以期进一步为“新工科”的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工程教育;国际化教学内容;一带一路

人才培养对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需求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是由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1]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项关键任务。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在本国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积淀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吸收国际共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通过人类有效知识和文化的融合,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国际性。[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国际化相融,以及新时期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设计框架中需要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推动着我国的科技、教育、生产制造等必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同时,新时期培养工程型人才需要高校积极面对《华盛顿协议》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签约组织的认证标准普遍采用“产出导向(outcome-based)”的基本原则,即将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潜能表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依据,并以促进其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3]如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体现认证的最终要求,是摆在所有工程教育高校面前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4]以及教育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5]的部署下,高等教育也担负着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使命。在整体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注重将沿线的国家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实施重点和合作机制等相关内涵融入到整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6]为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高校必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与之直接接触环境以外的世界,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看问题的角度差异,能够使学生与不同的听众进行有效交流,并将其理念转化为适当的行动。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培养学生从事国际交往所必须具备的爱国、正直、专业精神和尊重多样性等核心价值观,互相交流、团队合作、计划组织、承担责任、考虑客户、不断创造、持续学习和更新及时等核心胜任力,以及富有远见、领导力、赋权、绩效管理、建立信任和决策能力等管理胜任力。[7]需要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目标融入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之中,并使之能够在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得以实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培养我国的工程型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时代要求。课程体系改革是成功完成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

立足本土多角度多层次构建立体国际化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由四对课程要素关系组成,分别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根据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各要素之间形成不同的比例。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两种:一种是以源于前苏联的、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层次化课程体系”,特点是循序渐进、逻辑性强,缺点是学生知识面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较差。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块思路设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三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特点是能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全面发展而失去课程体系的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8]

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既要尊重历史,也要体现*教育的精神。既要注意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也需要注意避免完全套用欧美大学的趋同化。因此,在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思路中不能“一切拿来主义”,要充分考虑国际化课程与本土课程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关系。构建基于学校专业特色和历史的具有国际化要素的课程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去量身制作。

基于学校特点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探索

北京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从历史渊源上属于“层次化课程体系”,源于前苏联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1952年,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课程体系是依据莫斯科钢铁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等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特点是根据钢铁工厂的需求来设置具体专业,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层次化课程体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合。既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循序渐进,也兼顾了模块化设置开拓学生视野的功能。这样结合的好处是既没有丢弃学校循序渐进地培养专门人才的逻辑思路,也体现了*对于通识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在不能突破学分总数的前提下,虽然拓宽了视野,但代价是专业课程学时的整体减少。同时,体现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大滞后于教学体系的改革。

北京科技大学是2010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的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目标,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实践和创新”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满足国家现代工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从国际化课程设置和国际化教学内容充实两方面进行。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致力于结合培养工科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工程素质。针对当前国际工程师所普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学术训练、工程标准(涵盖当地法律及工程伦理)、终身学习能力方面,以能力模块的结构体系进行设计,着重对学生进行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交流与展示能力、跨文化合作能力、跨专业合作能力、影响力、战略规划、国际合作以及工程管理能力方面的素质培养。同时,结合层次化课程体系针对工程能力的特点进行系统化培养和逻辑性培养。

针对课程体系的四对要素,学院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设置合理的比例关系。使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并非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外语授课的课程,而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四对要素中充分融合国际化的外教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中,以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和专业工程基础课程以及国际前沿知识讲座为主线,在课程设置的同时,重视在原有课程的框架下充实国际化内容,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语言掌握到国际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了解。在“基础英语”环节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评估,确定学生的课程起点。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实行不同等级的英语课程审核和准入制度,以有效节省课时。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基本的语言能力和国际化工程素养的要求,也能使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在第一学年以分层教学的方式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使学生基本英语能力保持和提高。第二学年开设以学术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将学生英语学习聚焦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英语”的应用方面,使其具有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第三学年由校内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开设“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内英语词汇并能够阅读专业英文期刊论文,同时训练基本工程表达能力。第四学年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针对科技论文写作,使学生能够直接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应用,并拓宽学生文献阅读的能力和范围,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全面交流能力和工程能力。同时,根据专业方向邀请国外的教授和工程师来学校进行专题性报告,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在面对面的环境中进行交流锻炼。

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时,从系统培养的角度实现连贯的国际化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利用网络技术,聘请美国高校和大型跨国企业的工程师,开设网络实时授课的国际性课程。作为工科专业均可选修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和讨论作为国际工程师需要了解的国际工程常识、文案撰写、国际组织、国际企业管理规范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等。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国际企业的规则,与国际工程师交流工作方法并具备初步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在国际化企业中工作之间能够有所联系。学院以连续开设10个学期的国际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选课率80%以上。利用学校资源,在大学一年级第三阶段开设为期3周的“英语口语实训”课程,全外教授课,进行全天的基础英语强化训练。在大学二年级第三阶段,开设“航空用新合金开发”“材料与环境”“战略与危机沟通”等前沿性国际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集中讨论与本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国际上共同关注的前沿性问题。

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上,主要体现了以面向世界的形式开展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学院创设“智能制造班”和“机器人班”,设置与竞赛、课程设计等直接相关的理论性课程,用以竞赛参赛指导和课程内容设计实训。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以满足设计要求的能力。开设全外教授课的“智能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授课与产品设计融合在一个课堂中,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美国高校和企业中,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为学生提供3D打印和激光切割等实验环境,指导学生开展产品设计及测试。除了课程的设计制作作业之外,在学习两年理论课程后,学生赴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艾默生等公司进行联合培养,接受国际企业规则培训,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实习、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倡导绿色工程理念,引进英国剑桥大学CESEduPack教育软件资源。使用英国剑桥大学工学院最新教材《材料与环境》(MaterialsandtheEnvironment)作为课堂教材,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除了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内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之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切身感受国外教学学习环境、理念和文化,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海外访学及联合培养等项目。通过暑期访学,在海外高校进行专题科技课程学习,包括材料选择、材料设计及智能电网等国际热门或前沿科技知识。同时,授课课程与动手实践结合,如参观海外高校实验室,操作实验室设备完成学习内容。了解访问高校所属的国家文化及初级语言知识。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学术学习和交流能力。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工程教育国际化会议(论坛),邀请世界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国际学术环境和学术交流机会,作为课程体系设置国际化内容的有效补充。学生在国际会议的学术交流中,学习国际化会议学术行文规范,了解国际前沿科研方向,理解国际知名学者研究思路,学习国际学术报告表达方式,同时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

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学院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大学(原莫斯科钢铁学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一带一路”行动规划为准绳,从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学院连续组织俄罗斯暑期访学团,学生利用暑期在俄罗斯进行两周的专业学习、俄语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与该校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大力促进两校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科学研

究方面的交流。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需要有完整的上层规划,较为自主的课程设置权限,学校教务部门、学院和国际交流合作部门持续的政策支持,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调整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以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型人才为导向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所有高校在工程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学院在六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搭建出了具有国际化要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搭建国际化平台用来支撑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带动国际师资、教材以及国际化教学方法开展工作,以“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分层次、递进式、多方位的国际化课程的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开拓了国际化视野,增强了国际学术报告能力和写作能力,建立起了对国际企业工程规则、环保、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意识,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性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作者:李欣欣刘立赵志毅)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国文教专家年度聘请计划“学校特色项目”“借鉴国际工程师培养传统优势打造科大工程教育精品”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7.

[2]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3]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23-34.

[4]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5(5):20-2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R].2016-7-23.

[6]林健,胡德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7-15.

[7]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8]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9.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