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南平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2023-06-02 16:40:18 来源:现代语文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除旧迎新之际,作为南平人,你知道在南平过年都有哪些讲究吗?

打牙祭?过小年

过去,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做牙”又称“牙祭”,老板会给雇员改善生活。而到了年关,邵武有腊月二十四的“过小年”,建瓯还有个“分岁酒”,即从腊月十六日后就陆续有人设宴请客,这是闽北商铺、作坊的独特习俗。商店老板请伙计,一则慰问,鼓励大家抓紧年底的买卖,为老板多赚些钱;再则确定新年的雇佣关系,要用谁,不用谁,餐后便可知道。

这天晚上,店主会摆下酒席,亲自掌壶陪席,宴请店里所有伙计“过小年”,答谢一年的辛劳。伙计们面对丰盛的酒席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惴惴不安、提心吊胆,睁大眼只盯老板请谁上坐首席。哪位伙计被请“坐大位”,顿时垂头丧气、泪流满面。原来,这“过小年”不仅是答谢伙计,更为来春去留伙计而设,谁被请上坐首席,则暗示明年不再雇你了。这时,其他人虽松了一口气,但物伤其类,谁还有心思品尝这美味佳肴?因此,这酒席无异于“鸿门宴”了。

这种“鸿门宴”还有多样形式。席上,有的老板向某位雇员敬酒,就暗示这个雇员要被解雇;有的老板不敬酒,只是将筷子头朝外放,表示这个雇员将被留用;若将筷子头朝里放,则暗示不再雇用。或者上菜时鸡头对着谁,谁就要另谋他就;若鸡头对准东家,则表示新年全部留用。在酒席暗示的方式,东家与雇员彼此不言自明。

扫尘?祭灶

要说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算过年了。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过去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腊月二十四的扫房子其实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行动起来,扫地、擦地、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窗帘等,有院子的,还要收拾院子里的花草落叶,疏通明渠暗沟等。城乡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搞卫生的场面。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过去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等到除夕夜,再把新买的灶王爷画像,恭恭敬敬地供在灶墙上,上一盘果饼,烧三炷清香,跪在地上磕几个响头,祈求灶王爷消灾降福,保佑全家老小过上顺顺心心的好日子。

迎春?打春    

过去,在立春这一天要举行迎春牛活动,即所谓迎接春天之神,以祈保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迎春牛活动以前在闽北各地都有。

最初的春牛是泥制的,牛身高四尺(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宽三尺六寸五(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长八尺(寓意八大节日)、尾长一尺两寸(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牛鞭用柳枝制成,长两尺四寸(表示二十四个节气)。到清末,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上纸。春牛赶在立春前塑造好,立春那天进行迎春。

立春当天早晨进行踩街游行。队伍由郡守率领,前面鸣锣开道,彩旗飘扬,队中安插着梨园百戏,殿后的是身上披红挂绿、头插金花的土牛。整支队伍在笙箫鼓乐和鞭炮声中绕城一周,然后折回郡守府衙。

土牛入府堂后,郡守与近郊各乡代表轮流上香礼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礼毕,只见一位年轻力壮的农民,手持彩鞭在土牛的身上抽打,直到打碎为止。其时在场的人纷纷取其碎土,带到乡间撒入田里。这样,迎春鞭春的仪式方告结束。

鞭打春牛的活动,不仅给民众带来了春天的喜悦,而且对组织农业生产,夺取当年农业丰收都有积极意义。所以,后人把鞭打春牛的活动叫做“打春”。

除夕?守岁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腊月三十晚,有合家吃团圆饭的习俗,意味着要团团圆圆,所有家庭成员都参加,离家远行的人也要赶回家过年,吃这顿团圆饭。

在闽北,这顿饭的菜色十分丰富。吃饭前通常要对去世的长辈进行祭祀,对未能回家过年的家人摆碗筷、留座位,以象征家庭团圆,俗称“辞岁”。年夜饭后,小辈要向长辈行礼,长辈向小辈发红包,俗称“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瓜果点心,聊往事,讲年成、赡新年;有的人家坐到深夜,有的则通宵不眠,这就叫“守岁”。子时,一人出去放鞭炮,引万家鞭炮轰鸣。

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据传说,如果除夕能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新中国成立以后,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夜深以后各自安寝。近三十年来,看电视成了大家守岁的主要活动,一般大家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就去睡了,改了古人守岁时的习俗。

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因此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如在延平区峡阳土库有烧火寨习俗,他们把当年各家各户打扫房屋扔弃的竹扫把、竹篾用具收集起来,集中到年三十晚上来烧;光泽一带乡村也有烧松光火的风俗,人们用一个盆子放在屋檐下面烧着松光,一家人围着盆子烤火守岁,直到公鸡报晓;顺昌县元坑镇有着一种篝火守岁、贺新春的百年习俗,从除夕至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点上一堆篝火,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互祝新春、祈盼来年。无论是炉火或是篝火,火越旺越好,把一年中的晦气、邪气烧掉,把未来的福气烧得旺旺的,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 

拜年?贺岁

初一要选吉时开大门,大放鞭炮,祈求一年诸事如意。早餐饮食简便,有的吃上年除夕夜煮的“岁饭”剩食,意为新年庆“有余”。有的早餐以素食为主,所吃菜蔬都取谐音说吉利话。如建瓯吃菠菱,意为会买田;吃大蒜,意为会划算;吃芹菜意为银钱滚滚来等。有的乡村初一早餐吃斋,备有豆腐、荠菜、红头菜等素菜。豆腐意指会富;荠菜性滑,意指发达;红头菜意指火红,家庭兴旺。光泽早饭前,每人首先必须吃一块年糕,象征“岁岁高升”。

早饭后盛装出门访亲拜友,谓之“拜年”。家家备有糖、茶、果品,接待亲朋友;茶水中放冰糖红枣,以表生活甜甜蜜蜜,浦城一带用桂花茶待客,最有特点。一般是初一拜访家族亲人,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初二访友,亲戚朋友开始走动往来;初五为“小元宵”,乡村人称“小开戒”;初六开门应市,晚上“过灯节”,各路龙灯穿街过巷。春节活动虽然例定放假时间只有三天,实际上有的延续到初九,有的延续到元宵节,有的甚至要过了二月二才算结束。

正月有“正月正头,凡事讨个好兆头”的惯例,见面要互道吉利话,禁忌打骂小孩和说“不吉利”的话。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正月初一这一天,忌洒水,忌扫地,忌倒垃圾,民间这叫“聚财”。邵武这一天不向外扫地,扫地只能往里扫。因为传说“初一地上有金元宝”,把元宝扫掉不吉利。万一小孩摔了碗,在场的大人马上说“岁岁平安”(“岁”与“碎”谐音)

元宵?张灯

正月初十至十五日,是元宵灯节,它把春节的节俗活动推到了一个高潮。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在闽北,元宵的欢庆和游艺也是盛况非常,县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举行踩街和赛灯,舞龙、舞狮、游花灯、踩高跷、划旱船,龙灯、花灯汇聚在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争奇斗艳。大街上,广场中,锣鼓喧天,笙箫悦耳,鞭炮轰鸣,彻夜欢乐,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据建阳旧志载,乾隆时,苏州人蒋元枢说过“纸灯甲于天下,莫如建阳”。民国初时,元宵舞花钵灯,办花灯会,竖高照、大纛灯等。

闽北的灯渊源悠久,具有浓厚的闽北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城乡人民所喜闻乐见。

烛桥灯,标新立异,集剪纸、贴花、裱糊、制作技艺为一体。由每个农户出“板”一块,板约长2米,板上固定2到3盏花团锦簇、精巧别致的纸灯,每灯一烛,板板相串,连接成了“桥”,“桥”长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它在山乡田野间行走,蜿蜒逶迤,远看像是一座灯的桥,所以称它为“烛桥”,也有称“板凳龙”或“游蛇灯”。由于连接的木插销是活动的,虽然庞大无比,但操作起来十分灵便。盛行在闽北山乡的烛桥灯,主要有延平筠竹烛桥灯、樟湖游蛇灯、建阳黄坑烛桥灯、邵武肖家坊的人桥灯、武夷山枫坡烛桥灯等,体现闽北深厚的文明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元宵节还有许多民间歌舞展示,如流行于浦城富岭一带的白菜灯舞,建阳的采茶灯舞,延平赤门的“组字花钵灯”,松溪、建瓯一带的花鼓灯戏、花灯戏等,还有光泽的滚龙灯、马仔灯,都是灯与舞、戏的完美结合。

此外,还有武夷山枫坡村的蝴蝶花灯和延平区后洋源村的棋子灯,是闽北的特色花灯。蝴蝶花灯是一盏盏形似蝴蝶,五彩斑斓,上面绘有一个“王”字的花灯,它由方灯、花灯、蝴蝶灯和锣鼓队组成,一般定为十二盏,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逢闰月,就增加到十三盏;村民家逢喜事,如娶亲、生子等,花灯的数量就要继续增加,有“添灯(就是添丁)”的意义。所以,花灯队伍越长,表示村子越兴旺。因此,村民也称“蝴蝶拜府”,寓意“福到贵府,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棋子灯,按照中国象棋的模式,由32盏灯组成,红灯、黑灯各16盏。以竹为骨架,色纸裱糊,各盏灯均写上象棋棋子的名称。棋子灯按象棋比赛的规矩进行舞串。“棋子灯”的娱乐性极强,曾失传了数十年,近年又恢复了。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