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泸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2023-06-16 18:19:44 来源:现代语文网

泸州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一般从除夕至正月初五的六天左右。除夕时民间多张贴春联,悬挂彩灯,打扫居室、庭院,以示送旧迎新。除夕这一天,家家燃放爆竹,欢聚一堂“吃年饭”。“吃年饭?备丰盛酒食,饭前先祭祖,饭后则向小孩发压岁钱;商家则“封斗称?“敬财神?;农家烧渣滓、熏岩鹰、土蚕,为果树贴红纸等,称“喂年饭?。然后闭门守岁(农村叫守田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度除夕。

到了初一至初五时,初一凌晨即起“烧子时香”,放鞭炮“接年”。而早晨一定要吃汤圆,又叫“抢元宝”,每碗或四个、六个、八个、十二个不等,分别意为“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发发发发”“月月发财”。出户逢熟人必互相拜年,说吉祥祝福之话。午餐一般为面食,晚餐一般备素菜“红油菜”“青菜”,取“红红火火”“清清白白”之意。初六即“破五已过”,各行各业各干其事。元宵即正月十五“过大年?,主要活动在夜间舞龙灯、烧火龙、舞狮等。

那就是,年三十的米饭必须多做点在这里我就详细介绍一下它的含义,特别是在农村,他们最讲究这一习俗,为什么年三十的米饭要多做点而不能吃完呢?它的含义就是前一年种出来的庄稼能吃到第二年,让子子孙孙年年都有余粮。另外、就是家中装米的坛坛在年三十的时候必须要把米装满,表示到年底了稻谷都还是满仓,他们的勤劳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正月初一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扫地,第一是把财气扫走了,第二如果是初一天扫地那这一年将会有做不完的事,当然这只是个习俗,到了70年代后期好像这一习俗就几乎失传了,当然、现在还有多少人还在继续这些习俗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一直都按这些习俗去做。希望后人能继续这些习俗,能传承就更好,因为它毕竟是民间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州古称江阳,我们春节俗称过年,而民间习俗从冬至起开始准备。

富裕人家忙于杀年猪、炕腊肉、装香肠、买好酒好糖、山珍海味。农家小户亦竭尽所蓄,磨汤元粉:做黄粑、熬麻糖、炒阴米、做玉兰酥、买些猪肉漤熏炕。赤贫人家也望过年吃两顿大米饭。

入腊月,家家户户忙于“打阳尘”,掏阴沟阳沟,洗擦板凳桌椅箱柜,拆洗铺盖蚊帐衣物,糊换窗纸。腊月二十三,江西、湖广籍人家则燃烛、点香、烧袱纸、设祭品,虔诚磕头“送灶”。(湖广填四川泸州来了不少,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习惯风俗。)

腊月二十九,农家大门已贴秦将、胡帅板印画,门框贴春联。场镇人家则高挂灯笼,张贴年画、春联。外出亲人已赶路回家。

腊月二十七至三十,各家各户吃“年饭”,男女老幼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年饭”摆好,先将祭祖袱纸依辈行排列架上,供置酒肉饭菜、香烛,由男性长辈引领,合家面对家神默祷祈祭,恭请列祖列宗享受“年饭”。

祈毕,泼酒洒地致悼,围桌吃年饭。年饭讲究时间长而食有余,取“长吃(代表长久)而不穷”之兆。腊月三十傍晚,子孙为已故高、曾、祖考牌位前点上四方灯,至正月初三或十五日方止。

静夜,要放火炮“接灶”,烧袱纸,封升斗,各室燃烛火,称为“照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要“压岁钱”。正月初一零时即“焚子时香”,以祁祈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佑护来年全家吉祥如意,人丁兴旺。焚香毕,点放迎春火炮。

清晨,全家早早起床,穿戴一新,姑娘小孩用红纸贴染指甲早餐多吃汤圆,意应来年多进金银财宝。上午或到邻近亲族拜年,或到祖坟挂纸,或到野外游春逛庙。相遇亲友,互道“恭喜发财”。

从初一到初三,,给家神烧香不断,有的还点长明灯,意取“香火延续”、“子孙不断”。

早晚放鞭炮,忌倒水扫地,否则应“不存财”。如急需补缺用水,必燃香烛,焚纸钱请示水神。时有挑水临门讨钱者,称“送银水”,水价比平时高出数倍。

忌使用针线刀剪忌说鬼神和不吉利的话,室内张贴“童言无忌’纸条,以求一年清吉平安。一日三餐较平常丰盛,客至餐前先吃自做的糖果、黄粑或猪儿粑,叫“摆茶”。

黄粑

初三忌讳解除,亲友互相请春酒,牛灯、马灯、狮子、龙灯、车灯(花灯)各种舞遍布城乡。有四处串门借“送财神”、“扫财门”讨钱者。送财神者调声幺幺,咏唱四言八句吉利子,恭送板印财神画像。

扫财门者手持扫帚在大门外边扫边唱:“左扫左发财,右扫右发财,臭虫虱子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主人闻声恭候,厚钱打发。赌博之风更胜平日,场镇尤盛。街头巷尾,掷骰子、扎四门摊、推马股等赌摊遍布。

家户内,打大贰、数扛七、搓麻将,骨肉之间,宾主相逢,文输文赢,比赌摊“文明”。童稚青年也以“铲老本”、“扎香扦”、“碰小钱”,小输小赢。

初五称破五,清代和民国政府照例张贴告示“破五已过,严禁赌博”,可老百姓充耳不闻。初八夜晚称上九,城乡寺庙、桥头皆竖灯竹竿。此间,人们穿红戴绿,放鞭炮,吹花号,锣鼓喧天,走亲访友,新婚夫妇回娘家。

泸州腊肉香肠

十二后,山区农家还燃点香烛,置火竿于房前屋后敞坝,习称“照坝”。十四晚起,城镇集市,灯光辉煌,家家放花筒火炮,烧龙灯叫闹元宵,为极盛之夜。

正月十五称过大年,年饭仍用酒肉荤腥。午后人们四处游玩,踩桥登山,逛庙拜佛。古蔺山区农家有“祭献果树”之习,即用刀砍割果树以塞进酒饭,虔诚诵念:“按点饭,结一担;按点肉,结一树;按点酒,结一斗”。

至晚,村童燃柴堆高呼:“呵火、阿火,蝗虫飞罗呵火呵火谷起堆罗”。称为“吼蝗虫”。解放后,过年旧习不断改变。农村“送灶”、“接灶”“烧袱纸”等旧习废除。

机关单位和厂矿春节放假三天,党政部门和其他单位之间互相拜年,恭贺新春,名曰团拜。乡镇或村组向烈军属、五保户老人拜年,送光荣匾、年画或糖果表示慰问。

十年中,过年曾一度被当作“四旧”废除。1978年后传统节日恢复。80 年代起,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零点,放鞭炮。

节日期间组织龙灯、狮舞、川剧坐唱、文娱演出、书画展览、画眉打彩、灯谜、棋赛、舞会及盛大灯展等活动。城乡遍贴春联。正月十五仍沿旧习大放烟花爆竹等活动。

这就是我们泸州年节习俗,现在的年味不浓,也是很多传统的东西被淡忘了,希望有一天能够慢慢恢复,传承下去。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