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历史变化记录,黑龙江历史传统文化遗产介绍

2023-06-05 01:54:57 来源:现代语文网

达斡尔族乌钦

又称"乌春",是一种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曲调多专曲专用,一般一曲到底。传统曲目有《绍郎与岱夫》、《小兔求饶》、《雅里西翁》等。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斡尔族乌钦传承人??那音太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白天举行赛马、射箭、摔跤及唱歌、跳舞、玩木牌等文体活动;夜间则拢上篝火,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因此,古伦木沓节并非是单一的祭神祭祖日,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摩苏昆

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代表作品用:《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鹿的传说》。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伦春族摩苏昆传承人??莫宝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开始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发展成为如今多种形式的鱼皮制作技艺。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皮衣制作传承人??尤文凤赫哲族伊玛堪

伊玛堪是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代表性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23日,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伊玛堪传承代表人物??吴明新桦树皮制作技艺

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传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聚居区。这些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付占祥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300年的历史。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等。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东北大鼓

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木板大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短篇有<老鼠告猫>、《劝人方》、《度林英》等百余段;中篇有《二度梅》、《响马传》、《武松传》等上百段;长篇有《左传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三将三案”,以及《飞龙传》、《马潜龙走国》等数十部。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大鼓传承人??夏晓华评剧

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经典作品有《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等。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传承人??袁淑梅

随后登场的就是咱们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的黑龙江骄傲们:黑龙江方正剪纸

黑龙江省方正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地方特色产品。方正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概括力强,式样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细腻,在创作观念和整体创作上基本打破了陈陈相因的汉族民间剪纸模式范畴,感染力、趣味性强,自然大方,艺术语言更加明朗化,风格日臻完善。2008年6月,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正剪纸传承人????倪秀梅兴安岭森林号子(伊春)

作为汉族传统音乐的一种,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东北林业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具体的劳动内容创造出来的一种劳动歌声。同其它号子一样,在其诞生的时候,仅仅是劳动生活中的一种自然形态的极其简单的劳动呼号。鄂伦春族赞达仁(大兴安岭)

鄂伦春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体的"赞达仁"是、歌舞曲"吕日格仁"、宗教歌曲"萨满调"等。其中"赞达仁"多指山体民歌,包括各类小调,具有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宏的特点。民歌歌词大量反映的是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和婚姻爱情,除此之外,还有在劝酒、定亲、出嫁、祭礼等场合唱的仪式歌。

鄂伦春族赞达仁传承人??额尔登挂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齐齐哈尔)

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原创民歌,曲调热情奔放、柔婉多变,节奏鲜明,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见景生情、即兴演唱,并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爱辉区)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是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的一种生活文化,由于生活的环境和习俗使鄂伦春人食用一些动物的肉之后,并将皮毛制作成衣服等饰品,这种习俗发源很早,是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一种文化。它反映了鄂伦春人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发展。赵世魁戏法(省杂技团)

赵世魁(1914??1989),杂技演员。1946年后任哈尔滨曲艺改进协会魔术演员,哈尔滨市杂技团演员、教师。擅长传统戏法。他的手彩活“仙人摘豆”、“砸杯过米”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尤以出神入化的“罩子”著称,享誉“罩子魁”殊荣。演出的节目有《罩子》、《砸怀过米》、《仙人栽豆》等。其毕生杰作衍生为如今的“赵世魁戏法”。蒙古族四胡音乐会(杜蒙)

蒙古四胡产生和流传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至少有四五百年历史。是蒙古族群众最喜爱的拉弦乐器之一,每逢佳节或茶余饭后,他们都会拉着四胡又说又唱。

蒙古族四胡传承人??巴彦宝力格杨小班鼓吹乐棚(肇州)

创始人杨殿甲。距今有几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原生态民族民间器乐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叶已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鼓乐棚体系,所传承的是满汉综合文化。望奎皮影戏

望奎皮影唱腔融入了京剧、东北地方戏、东北民歌等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美雕刻工艺、灵巧操纵技巧、独特地方唱腔的艺术风格。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被誉为黑龙江皮影“江北派”(松花江北)代表。是中国皮影戏序列中的一个重要分支。2008年6月7日,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望奎皮影传承人、“江北派”创始人之一??谷宝珍东北大鼓(五常)

五常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松花江沿岸落地生根发展的一个支脉,系东北主要曲种之一。五常东北大鼓唱腔曲牌很多,除“小口”、“大口”两个板腔体外,曲牌30多个。其唱腔结构巧,板式变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声演唱优雅婉转、清晰亮丽,听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令人陶醉。东北二人转(绥棱)

作为东北地方戏,“绥棱二人转”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绥棱二人转为东北二人转在黑龙江绥棱的一支。其板式上黑、红、顶、撞、撇具全;还可一段多唱,融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东北大鼓、大口落子及评弹等曲牌为一身;表演时上装使双扇,边演边唱边做扇子组合舞蹈;下装使一对手玉子,自唱自打,清脆悦耳;或上下装都使用挎大板(竹板),左右抡打,抛接自如。它是研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更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最佳载体。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

桦皮船:素有“水中之舟”美称的桦皮船,灵巧实用,携带方便,既能穿行在弯弯的小河之上,也能航行在大江湍流之中。在夏季茫茫的林海及蠓蚊威胁之下,使用桦皮船要比使用马匹适用方便得多。桦皮船是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水上交通工具,不仅可以用其打猎捕鱼,还可以用其载人载物。桦皮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论从制作技艺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堪称一绝。

那么最后等待我们的就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6月10)的黑龙江骄傲们啦:瑟宾节

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阴历五月中下旬择日举行,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相聚河谷草滩,共度佳节。2011年5月,黑龙江省讷河市申报的鄂温克族瑟宾节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温克族瑟宾节传承人??吴守贵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历史上有早婚的习俗,20岁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达斡尔族人订亲时只要认为双方年龄、家教、出身适当就可。通常先通过介绍人探听女方父母的意见,经媒人说合,女方家同意后,媒人便磕头致谢,并及时将结果传达给男方家。之后,择日由男方备齐活马、活牛、肉类、酒肴、点心等、在媒人的带领下拜访女方家。女方家则摆下酒宴招待亲朋好友,席上将未来的女婿介绍给大家。同时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未婚女婿磕头礼拜,表示信守诺言,他将牛赠给未来的岳母,马赠予未来的岳父,以此感谢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婚礼那天,新郎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则派出三四名男宾乘马,女宾二三人陪伴新娘乘车,连同数辆嫁妆车一同前往。接亲的队伍返回时,男方亲属均到门前迎接。这时,新娘亲属中的主要人物领先进屋,随后新娘在女宾相的搀扶下进屋,被安置在南炕,脸上蒙着纱(绸)巾,面向窗户盘腿而坐。男宾相及其他亲友们则落座西炕,然后举办盛大的酒宴。婚宴结束后,两家近亲留下,这时才叫双方的父母及近亲相见。礼仪完毕后,继续进行酒宴,通宵达旦。龙江皮影

起源于金代时期,金国南下中原,将中原皮影掠回北方,植根哈尔滨及双城地区,后经发展,在晚清时期势头兴盛,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经典剧目有《鹤与龟》、《三个和尚》、《猪八戒背媳妇》。

龙江皮影戏代表人物??于九文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

在每年的阴历(旧历)五月初四、初五、初六三天举行,有着二百多年的信仰民俗传承基础,是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蒙、汉等诸多民族特定历史时代的鲜明写照,它由原始信仰引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和映照多民族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民间文艺等多元文化内涵,庆典活动期间,当地各民族举行各种传统仪式,有民俗表演,传统歌舞,各种竞技活动,圣水祭祀、抢子夜水、抹黑祈福、、泉湖灯会、射猎饮水等活动丰富多彩。朝鲜族花甲礼

朝鲜族寿礼的重要礼仪之一。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朝鲜族同胞每逢60大寿都举办寿礼,叫做“回甲宴”或“花甲宴”。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2011年5月23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