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精华篇(五)

2023-06-19 03:24:45 来源:现代语文网
训,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同周期,应时培训,使更多贫困群众掌握实用技术。

四要抓销售。无论是抓产业、抓龙头、抓培训,都是为了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有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调研中,不止一个地方的干部汇报说,一棵树能结多少果,一斤果能卖多少钱,栽多少棵果树收入多少钱,就能使多少人脱贫致富。这些谋划、测算都很重要,但光抓这些不行啊,市场如战场,关键是树上结出的果子能不能卖出去。我省红枣产量很大,但去年很多地方枣烂在地里农民也不收,因为收枣的成本比卖枣的价格还高。我们要下功夫抓市场、抓销售,大力扶植企业创建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抓传统销售的基础上,要下功夫抓电商扶贫,实施农村电商扶贫网店创业示范工程,鼓励电商企业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销售。

六、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稳妥推进村庄撤并。我省贫困地区许多地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对贫困群众的真切关爱。今后5年全省要完成搬迁45万贫困人口,还要同步搬迁农村11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投资也最多,全省这一项就要花280多亿元,必须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确保抓好。省扶贫领导小组已经作了专题研究,这里我简要强调三点。一要尊重群众意愿。一定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把政策交给群众,决不能搞“强迫式”、“运动式”搬迁,要采取灵活安置的办法,不搞“一刀切”。二要防止引发新的矛盾。要稳妥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新搬迁和已搬迁政策的衔接。要统筹做好采煤沉陷区搬迁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是我省的一个特殊情况,今明两年,全省采煤沉陷区搬迁中,有3420户、9576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省里决定实行“四个统一”,各地要按照这一要求抓好落实。三要解决好后续发展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房住、有产业、有收入,能融入新生活,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关于村庄撤并。我们省行政村过小、过散,这个问题十分突出。全省农村人口1648万,行政村多达27984个,每村平均只有589人,而且还是户籍人口,而全国平均每个行政村1024人。我省500人以下的行政村1.2万个,200人以下的3841个。一个忻州市就有4888个行政村,自然村则多达6826个,每个行政村平均人口只有347人。我们省村的数量太多、人口太少、规模太小,难以整合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发展。调研中我们看到不少“空心村”,有的村只有一两户甚至一两口人,土地撂荒,资源闲置,说的严重点是一片凄凉,基层党的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说撤并行政村势在必行。但是要看到,撤并行政村是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是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是基层组织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千家万户,面临诸多难题。我们认真进行了调查,特别是省民政厅下了很多功夫,还需要深入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给撤并行政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要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村撤并,省里决定选择2个市,每个市选择2个不同类型的县进行试点,进一步取得经验,稳步推进。省民政厅要牵头落实好。

七、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民生,确保政府兜底脱贫。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必须增加收入,收入不达标肯定不算脱贫,但收入达标了,也并不等于脱贫了,还要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没实现,这是跳出贫困陷阱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小康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全面抓好贫困地区各项民生事业,尤其是政府要兜住底线。

一是把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扶贫不是简单的“给”和“送”,最重要的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把生态恶劣地区的贫困和低保人口组织起来参加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并不容易,不是开开会、讲讲话就能做到的,大家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把功夫下在这里,在全省切实形成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要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开展面向贫困家庭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大贫困地区文化场所建设力度,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中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就诊率不到10%,有816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282个行政村距离医疗服务点5公里以上,有102个行政村10公里以上。老百姓因为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还不少,一些群众“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要调整完善村卫生室设置,对人口较少的村卫生室作必要调整,可以相邻几个村共建一个中心村的卫生室,实行流动服务,保证村医的服务能够覆盖每户农民。要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加大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要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确保落实到位。

三是加大对“三留守”的关爱力度。我们要彻底摸清农村“三留守”人员底数,抓紧建立“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对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等特困群体,要精准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让留守人员生产上有人扶持,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有人慰藉。

四是政府要确保兜住底线。对于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必须由政府兜底脱贫,全省有农村低保对象121.6万人,其中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47.67万人,加上全省农村五保对象15.36万人,一共是63万多人,这些人必须由政府出钱来保障。这里还有个农村低保标准问题,去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是2813元,而且各市县差异很大,全省仍然有91个县区,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到2020年如果我们的农村低保标准达不到国家届时的脱贫标准,就意味着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没有实现兜底脱贫,所以各地财政再困难,也要努力提高低保标准,把底兜住。

八、要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用好金融优惠政策。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经济发展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去年全省财政负增长9.8%,今年一季度又下降12.8%,各级财力都十分紧张。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谁受益,怎么还,怎么办?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用好现有资金。我省现有专项转移支付,与贫困县相关的多达150多项,涉及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环保、教育、科技、卫计、发改,交通、国土、住建、商务等十几个部门,在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上,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撒了芝麻盐,或者说在扶贫这个共同的舞台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而且资金对应的项目也不完全符合贫困县的胃口。*明确要求,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4月12日,国务院也下发了支持贫困县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要求今年各省选择1/3以上贫困县试点,我们省决定58个贫困县全面开展试点,并于近期出台《整合意见》,改革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在资金仍然由各部门原渠道下达的前提下,按照“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的原则,按县整合,所有用于58个贫困县的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要采取便于贫困县统筹安排使用的办法下拨到县,放权给县,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使用。统筹整合是一项重大改革,最大的难点在省级部门,因为整合是部门权力、利益的调整,是“刀尖向内”的自我革命。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放权,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层层审报、资金戴帽下达、投向固化、使用“碎片化”问题。贫困县要全面提高统筹整合管理使用资金的能力。这次改革给了贫困县最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关键是县里要接住,把资金整合好、使用好,管好这个“水龙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财政资金脱贫效益最大化。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重要作用。*、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政策,金融机构总部也都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开行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20%左右,中央贴息90%,期限20年。国开行发展基金支持省扶贫公司注册资金年利率仅1.2%。农发行设立的重点建设基金,专门解决包括扶贫开发在内的重点项目资本金缺口,基金投资期限20年,年利率只有1.2%,涉及5大类33个重点领域等等。说句实话,政策已经不少了,很优惠,钱就摆在那,够用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同志懂不懂、会不会拿银行低成本的钱,能不能用好这笔钱。最重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由政府统贷统还,政府购买服务,强化政府的责任,减轻银行的负担。二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去年我提出要学习太原城中村改造的精神,今天我想说还要学习太原振兴金融的经验。太原市去年以来认真落实全省金融振兴大会精神,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体现了为官有为、廉洁发展的魅力!我还想特别强调,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树立山西良好的信用形象。在调研中,我们既重视怎么借钱,更重视怎么还钱。省财政厅、金融办、发改委、林业厅、水利厅、农业厅、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次对接测算,总的看,还钱是比较有把握的。政策性贷款,期限是20年,甚至还可以30年,5年的宽限期,就是5年内不用还本,第6年开始还本。比如说我们用于植树造林贷款130多个亿,20年里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可观,林业厅测算,400万亩经济林20多年的经济效益就达近千亿元。而且经济林拉动二三产业发展,还将增加财政收入。各地都要从实地出发,落实好信贷资金“借、用、管、还”的机制,绝不能只想借、不想还。

三要完善保障机制,充分吸纳社会资金。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和大户投入植树造林、治山治沟、打坝造地、矿山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发展产业等等。要放宽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省人大要加快立法,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