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2023-06-13 22:17:34 来源:现代语文网

【2017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对照剧中出现的侯亮平、祈同伟、高育良、陈岩石、李达康、孙连成等一系列干部形象,笔者认为,高育良的形象塑造得最丰满、最真实、最客观。他身居省委副书记、省政法委书记的高位,有着深厚的学养,儒雅的风度,丰富的经验,老练的作风,稳重的性格,远大的追求,却被赵瑞龙、祈同伟之流“绑”上了腐败的破船。最后,落得个牢狱之灾,实在是令人扼腕。

之所以说高良良的形象塑造得成功,是因为剧作者没将高育良塑造成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角色,而是客观地反映了他由一个追求“权力”的学者型干部,堕落为一个腐败分子的过程。

客观地说,现实生活中类似高育良一样的干部不少。你说他好?他确实有很好的素质和能力,为党和人民做了不少贡献;你说他坏?他确实有不少缺点,有些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其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理应该追究。

反思“高育良现象”,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能管住自己的“心魔”。

“心魔”是什么?我们不妨借用佛家的说法,“贪、嗔、痴、慢、疑”五毒是也。“贪”有很多种,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为盛。表现在高育良身上,其最大的“心魔”就是贪色。

“五毒”中的“嗔”就是生气,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遇,想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痴”则是不明事理,不分是非,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搞不清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慢”就是傲慢。为人、为官傲慢,必然做出道德、纪律、法律所不容的事。剧中的光明区公安分局局长程度拘禁工人代表郑西坡就是因为权力傲慢。“疑”则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

由此可见,要管住自己的“心魔”,就要像孟子所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是要修身正心。要向善为善,立德修身,讲究仁义廉耻,培元正心,涵养浩然正气;二是要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自觉祛除非份之想,不做与自己身份、职责不相称的事;三是要见贤思齐。既要见不贤而内自省,又力求做到“不二过”(孔子赞颜回语);四是要寡欲求真。人虽不可能没欲望,但一定要节制欲望,特别是管束住自己的财欲和色欲,放下那些不该求、不能求的东西,努力追求内心的清静,追求超越自我的崇高。

当前,全党正在努力构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只要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管住自己的“心魔”,积极修炼内心,涵养浩然正气,就一定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017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2017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为我们观察、把握观众的心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都说观众是苛刻的,但对于《人民的名义》,他们却表现得特别宽容。客观地说,《人民的名义》离经典之作,还有一定距离,艺术上的缺憾、剪辑上的生硬、剧情里的小槽点都显而易见,但是观众对这些都不在乎。爱上一部剧,就像爱上一个人,剧中的瑕疵与不足,都会因为喜爱而包容。

那么观众究竟喜欢这部剧什么呢?

“这部剧代入感很强”??这是很多剧迷的观后感。这部剧作就像面镜子,观众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看到生活本身。当然,观众喜欢的还很多:他们喜欢扑朔迷离的剧情,猜测谁是清官谁是腐败分子,谁是真心英雄谁在装模作样;他们喜欢“小官巨贪”“人民币墙”“花式点钞”“搞事情的工人”等各色情节;他们喜欢一干老戏骨,沙瑞金、高育良、李达康、赵东来……这些角色与饰演他们的演员一样让人过瘾;他们喜欢正邪之间那些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精彩戏码。

也许是怕年轻人不喜欢,剧中安排了郑乾耍宝搞怪的戏,但效果不佳。有网友吐槽:“我宁愿看育良同志修花剪草都不愿看郑西坡他儿子……”“我最喜欢看开会”。导演李路接受采访时坦承:“情感戏、时尚元素以及年轻人的话题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现在来看,增加的这条年轻人的线,完全失败。”

为什么娱乐不受待见,开会反而吸引观众?为什么昨天还沉迷在小鲜肉、玄幻穿越、网红电游中的年轻人,今天“忽然”爱上主流?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优良党风政风的期望,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从来就是一股巨大的社会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的*,通过一系列正本清源、标本兼治的重大行动,重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重新塑造了中国社会,重新塑造了世道人心。谁都不能否认,现在,主流价值观吃香了,“同志”回来了,“共产党员”的称号不再是一种在各种段子中被挖苦嘲笑的对象了,对伟人和英雄的污名化有遭到唾弃的风险了……正道的回归、主流价值的高扬,必然反映到《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必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而90后年轻人,过去人们对他们有不少的误解:他们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一代,因而必定娇生惯养;他们从小受欧风美雨的吹拂洗礼,因而必定“数典忘祖”。他们被贴上“娱乐一代”的标签,被看成是游离于政治话题之外的“新新人类”。但实际上,他们十分爱国,很有正义感,认同主流价值观??这在“钓鱼岛”、南海、反台独反港独等热点事件中表现得很突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在《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得到印证。由此看来,年轻人喜欢“伟光正”的《人民的名义》,充当“刷屏”“霸屏”的主力,扮演“流量担当”的角色,也就丝毫不必奇怪了。“多亏《人民的名义》火了,否则我们年轻人还要继续被误解。”这是网上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当然,年轻人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追这部剧。他们不再用一种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态去欣赏正剧,相反,他们用“表情包”“鬼畜视频”等个性化表达方式来解读这类严肃题材,甚至要“守卫达康书记的双眼皮和保温杯”。

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欣赏心态的这种变化,值得作家艺术家、影视制作机构好好琢磨。

【2017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

《人民的名义》开篇的第一个大案,是由陆毅饰演的最高检反贪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依法突击搜查侯勇扮演的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家。在简陋的机关房改房的家中,一脸憨厚老实的赵德汉埋头吃着炸酱面,他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外出时只骑自行车。最终,在赵处长的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多元。

虽然戏只有两集,但侯勇的演技已让观众叹服。“赵处长这个角色从最初淡定、后来暴怒再到崩溃,层次感特别强”,“尤其是在冰箱旁崩溃的那一段,眼角眉梢都是戏,绝了”,“什么叫教科书般的演技?看看侯勇就知道了!尤其那场哭戏,除了表情变化之外,还有发红的脸庞、颤抖的嘴唇,甚至额头上都有一层汗,建议年轻演员多多揣摩学习”。前日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侯勇解读了他给角色设计的三个层次,“当他发现自己被调查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掩盖,然后随着抽丝剥茧似的调查,这个人从拒不承认、刚开始似是而非,到面对铁证如山时崩溃,从这些心理上的变化来展开几个层次”。他透露,表演的时候拒绝“脸谱化”,“可能导演也是有意让我来演这个角色,因为之前大家想象不到。”

面对陆毅的步步紧逼,侯勇不紧不慢地吃着炸酱面,侯勇透露,观众看到的炸酱面,在片场拍摄中吃了五、六碗:“因为有各种景、各种角度,那碗面其实是白水面,啥味道都没有。”对于在《人民的名义》中的表演,侯勇表示:“一个演员,特别是一个职业演员,他不会去排斥正面或者反面角色。我这两年也试图尝试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角色。当然跟这两年很多影视剧创作低迷、类型单一、迎合观众、被网络所裹挟等现象都有关系,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演员觉得没有什么好戏可以演,这也是比较惆怅和无奈的。”

除了侯勇和陆毅的博弈外,《人民的名义》的另外一条线索中,吴刚、许亚军、张志坚、李建义等的群戏也因火花四溅被观众频频“点赞”。在他们的演绎下,一个会议玄机重重,难怪有网友感叹,“除了男主角,我看谁都像卧底”,“不看不知道,戏骨们聚集在一起,哪儿都是戏。那些面瘫小花小生真是完全没法比啊”,“几位老戏骨真是没得说!全是戏,台词有时候都是多余的,一个抬眼,一个挑眉全有了,可以说是谈笑风生间激流暗涌,一来一往中绵里藏针,佩服”。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