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怎样影响实体经济

2023-06-18 09:20:19 来源:现代语文网

导读:岁末年终,各种盘点纷至沓来。在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的年度热词榜中,“供给侧改革”等赫然在列。

农业供给侧改革获得实质性进展,改革目标也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会对经济和市场产生什么影响?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发布的报告对此进行了解读。

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报告从经济增量、价格机制、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是在量的方面,可以托底经济下滑并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助于脱贫扶贫。报告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对GDP影响积极但有限。2017年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及农业PPP项目的推进,第一产业投资增速仍将保持稳定。但考虑到农业占经济比重较低,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虽然积极但整体有限。另外,改革对增收入惠民生意义更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脱贫扶贫。

二是在价格方面,主要是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报告认为,始于2004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市场价格扭曲、粮食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中玉米和大豆的供需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托市使得玉米供给过剩,玉米收储制度取消,迈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步。报告指出,收储制度的改革旨在优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而改善粮食供给结构。与供过于求的玉米形成对比的是,大豆产量偏低,供求缺口逐年扩大,严重依赖进口,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但农业部发布了促进大豆生产的规划,以促进大豆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最后是在制度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将释放要素活力,改善经济增长动力。有关会议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归入“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要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意味着17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或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报告认为,农村土地从确权到流转征收,建立市场化的交易体系势在必行。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深远,能够促进和适应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迁移的趋势,并提高农业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但报告指出,目前土地流转仍限于农村内部,未来如放开土地用途限制,则将对工业、地产的土地供给带来极大影响。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报告认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需格局的调整将对农产品类实物资产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以玉米为代表;二是结构化的产业政策将为相关行业带来机会。

报告认为,去库存下的玉米价格上涨幅度或较有限,这主要是基于四个因素。首先,农产品的去库存,去的是库存在高位的品种,供给现状不支持大幅涨价。其次,大幅涨价和波动有违国家对粮食生产稳定的要求。同时,政府手握充裕的粮食储备,也有能力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后,国外供给面维持宽松,价格仍将低位,而国内粮食价格整体高于国外,难以大幅上涨。

2017年农业工作目标是“四推进一稳定”: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等五个方面。报告指出,五大工作目标中,结构调整方面的亮点在于振兴奶业。近几年来,中国奶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生鲜乳和乳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中国液体奶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这意味未来奶制品消费空间广阔。

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强调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数据显示,我国化肥消费量高、利用率低。报告认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不仅有利于“降成本”,也有助于构建绿色生态,而随着补贴机制的建立,未来绿色生态农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