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2023-06-05 12:17:36 来源:现代语文网

摘 要:语境是学生情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恰当的运用语境知识分析文本可以使两者的情感和谐地交融,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境分析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方法。语境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上下文语境中的信息内容;体会情景语境中人物独特的心理情感;利用社会文化语境进一步补充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语境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是: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从细节处深挖内涵;巧用情景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敲;结合背景语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境 作用 运用方法

语境是学生情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恰当的运用语境知识分析文本可以使两者的情感和谐地交融,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实现学生的高效率阅读。因此,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境意识是文本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语境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体会语境的功能与作用,将语境理论完美融合到文本分析中,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就语境的功能及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语境的含义及功能

言语环境,即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现实环境,是一篇文章内在的表现环境与条件,大致分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以及接收者准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是在每一个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展开的。关于言语环境的具体含义,王建华教授总结为以下三种:

一是指上下文的关系,即某一语言片段前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指“狭义的语境”。

二是指使用语言的外部环境,即言语行为中特定的语用主体等主观因素和时间、地点、背景知识和时代环境等客观因素。

三是指语言环境和语言外部环境的总和,即“广义的语境”。[1]

在具体的文本分析或教学中,虽然这些语境要素并不一定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都可能限制或影响着全篇的内容、情节的发展或是作者情感的表?。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和认识语境的构成要素并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透过承载信息的文字,纵观全篇,直观而全面的探究具体的言语环境下的文字所包含和传达的深层意义。

另外,语境的功能和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理论,它同语用的主体、话语等密不可分,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具体的话题、主体的背景知识等要素及其功能分析,可以加强动态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和训练。

语境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解释功能、过滤功能和生成功能三个方面。

一是解释功能,就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话语的信息内容。如: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散步》)

课文的结尾句意味深长,句中蕴含着更多的潜在信息,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的分析从笼统而抽象的意义中推断出具体的信息,获得正确的解释:此处写出了我对妻子和儿子的爱,同时“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也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过滤功能,就是检验话语是否合理的功能,制约着作者的表达。例如:

阿妈坐在门口,膝盖上放着几件军衣,飞针走线忙不停。长长的线儿来回飞舞抽得吱儿吱儿直响,和战士的鼾声糅合在一起。缝啊缝,春风绕着长线荡漾,暖流跟着针眼流淌。这破洞曾收进了多少风寒,此刻,又缝进了多少温暖!

“缝进了多少温暖”,从语义和语法上来说都是行不通的,学生会疑惑“温暖”怎么能缝呢?这就可以用语境的过滤功能来解释,为学生解惑: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这不但不是荒诞可笑的,反而是很巧妙的修辞表达,即“拈连”。前边的“缝”缝的是战士的军衣,是具体的物件,而后边的“缝”缝的是阿妈体恤、心疼战士们的爱心,是抽象的表达。显然,“缝进”在这一语境下是“倾注”“融入”的意思,如此表达更加让人觉得亲切而美好。正是语境的过滤功能让“缝进温暖”显得格外别致用心,过滤掉了它脱离语境而孤立使用所带的语病问题。

三是生成功能,即话语本身的意义在语境中得到具体化、明确化。如: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课文《一面》节选)

“他”是谁?是哪位“战士”?连续的称谓语在我们阅读时并不是障碍,但是脱离了语境就不能明确这些称谓的具体所指,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激动的连续使用多个称谓语。回到课文中,不难分析出“他”指鲁迅先生,“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则从不同的角度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偶遇鲁迅先生的惊喜和激动之情,抑制不住的崇敬和讴歌。

阅读教学中运用语境策略进行篇章分析和话语理解,以大观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境因素,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语言的运用,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语言的习惯,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用能力。

二、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走进文本的关键就是通过语言进入语境,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这三个方面,才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深切地感受文章的情与理,实现与作者精神上的交流,实现真正地理解。这三方面的语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上下文语境的作用??避免理解偏差

上下文语境是指文本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境。上下文语境的把握主要是关注词义、句法、修辞等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的恰当运用,因为语用意义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意义,是受上下文的限制的,上下文语境发生了变化,表达意味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恰当运用在具体上下文语境中出现的词义、句法、修辞等语言知识。比如,理解某个字或词的意义,若是单纯的按照词典中规范的意义来理解而脱离相应的语境的话,肯定会产生偏差,造成整体上的理解误区,例如: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雨之歌》)

“偷”字在此处是贬义的“窃取”之意吗?如此理解恐怕就一下子就抹去了这首散文诗整体的美感和意境。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偷”字,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凸显了雨的珍贵,只有珍贵的东西才会有想拥有它的欲望。简而言之,学生需要体会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与相应的客观事物发生某种联系,此时它本身的意义就会发生转化,蕴含着某些临时性的特定含义,即是词语进入具体的语境后产生的意义。而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就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几个场景,虽然都是一个“好”字,但是随着语境的转变,而具有不同的表达意味:当阿Q和小D厮打在一起时,看的人们说“好了,好了!” 这里的好有劝解的意味,紧接着“好,好!”所表示的语用含义就带着看客那种事不关己的戏谑和煽动的意思。当阿Q醉酒大喊道:“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此处的“好”表达的是他的兴奋和满足。当人们面对准备枪决游街示众的阿Q,对于他“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而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好!!!”时,表现的语用意义则是看客们愚昧无知、野蛮且可悲的喝彩。通过这几个“好”的理解,可以深刻认识当时大环境下人们的状态和思想的迂腐,加深对课文以及对鲁迅先生高超的遣词艺术的理解。

在上下文语境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语境与语法、词义、修辞等语言知识的关系。在文本分析和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为了更加形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可以允许词义、句法等发生变异,但是前提是在恰当的言语环境下。

(二)情景语境的作用??理解心理情感

情境语境是与言语表达直接联系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处境、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及各种与言语表达式同时出现的姿势、表情等。

情景语境是解读文本的重要依据,文本的作者常常利用情景语境来表情达意,它反映的是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和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景语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复杂的情境语境的文字描写进行分析。例如,孔乙己对于自己偷书的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难倒孔乙己自己不清楚“窃”就是“偷”吗?其实不然,从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神情就轻而易举地看出他不过是在为自己不正当的行为狡辩罢了。

“偷”是口头语,略显粗俗与低下,并不符合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窃”是书面语,虽是贬义词但是说出来文雅,在孔乙己看来虽是一样的意思,但是色彩却是不同的。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辩解时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结合情景语境不难分析出“自命清高”的孔乙己不愿舍弃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仅存的尊严,也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以及他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与可悲,是一个固守着老旧的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三)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补充理解

社会文化语境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是作为潜在的背景知识发生作用的。在很多时候,离开了社会文化语境,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不少文学作品的教学都需要利用社会文化常识、历史文化背景甚至是生活经验去补充,才能真正理解。例如: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首先要区分“愁”的具体含义,二是区分“愁”字在整首诗中所起的作用。如此一来就需要教师结合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写作背景知识和写作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龙标野宴》是诗人王昌龄在被贬龙标时抒发自己被贬之郁闷而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愤慨、寄以慰藉的,他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由此背景语境得以理解,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而李白诗中的“愁”则是怀人之愁,对挚友的遭遇充满同情与关切,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文本的需要,也是阅读理解的需要。恰如海明威所创的“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2]。如果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仅仅停留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忽略为何令它宏伟壮观的“八分之七”,如此味同嚼蜡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运用社会文化语境理论来指导,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而言之,怎样结合语境阐述某一词语的具体含义、探究词句的作用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并教授给学生的。

三、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字义、句义、段义,甚至篇章表层意义,但是未必明白语境下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就去探寻意义之源,所以语境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需要注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语境知识融会贯通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中,而不是去传授具体的语境理论。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语用学素养,并运用相关理论去开发基于文本的教学内容,这种语用知识本身是内隐的,而不是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从细节处深挖内涵

良好的语感和语境意识是学生在阅读训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在书面语的话语理解时,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孤立地理解语言片段,尤其是那些看似细小、不值得回味的亦或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部分决不能轻易放过,需要精准地理解与感悟。学会联系上下文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背影》一课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教师在“聪明”处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对学生加强语境意识给予示范性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作铺垫。“聪明”结合上下文语境,应理解为“糊涂,不懂事”,实为反语,这是作者自嘲的话。其实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不是聪明反而是很蠢,如今理解了父?后对当时的自己不懂父爱的愧疚与谴责。这也是作者感悟父爱的情感变化过程的重要线索。

还有那些看似不符合搭配规则,却在上下文语境中用得绝妙之处。例如《老王》一文中:“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原指物体的嵌入,脱离上下文语境,说一个大活人“镶嵌”在门框里似乎出现了语法错误,但正是由于上下文语境的相互作用下,“镶嵌”一词用得却是极其生动形象的,杨绛先生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老王身体极度的虚弱无力,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老王将不久于人世,与下文所说的“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相呼应。

保持语境意识,才能真正理解话语的功能和魅力,正是因为上下文语境的作用,才?静态的语法规则免于对富有表现力的话语加以限制,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话语艺术。

(二)巧用情景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敲

文本的准确理解需要具体的情景语境的支持,有的时候还可以伴随着读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比如: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

在指导学生读这一段的时候,首先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想象这一幅很美好、很形象的意境。人美、景美、情亦美。这种意境对小说主题的展现可谓是引玉之砖,如此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如此静谧而祥和的生活,岂能容得侵略者横行;如此勤劳美丽的人民,怎不晓以大义?通过情景下的联想启发理解,形象的画面或是相关的知识点,建立联想,相互沟通。

(三)结合背景语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社会文化语境对于阅读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写作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祝福》里的两个情境: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失去孩子之后回到四叔家再遇“祭祀”,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的时候: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再遇四叔家祭祖:

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祥林嫂三次听到“你放着罢”这句话,心理上的感觉是一次比一次难受。脱离语境来看,“你放着罢”可以理解为“你不需要或者不用做这些工作”。四婶的表情从“慌忙”到后来“大声说”,不过是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何以见得要如此慌张,可见这个“祭祀”也代表的也不是普通的事情。显然,四婶的话语所达到的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语义,除了“不需要”和“不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畏惧和嫌弃。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小说中涉及到氏族社会遗留的婚姻民俗、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信仰与禁忌习俗、带有宗法等级和迷信色彩的祭祀民俗、社会制度等等。而鲁镇正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体系,在这个封闭又封建的体系中,一个又一个的封建陋习,犹如巨大的毒蜘蛛网,将祥林嫂紧紧地围困在其中。四婶的一句话让用了两年工钱捐了门槛的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当然,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来分析是无法判断和理解为何四婶对于祥林嫂再平常不过的举动竟如此慌张,也无法明白祥林嫂为何顿时失神且无助,学生更加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借助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旧社会封建礼教对质朴的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以及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

教师作为接受主体同教材交流,更要求教师对文本力求透彻理解。尽量拓宽知识面,恰当又合理地安排背景知识的容量,并且根据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以便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多种意义,做到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刘书香.浅谈语用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3).

(李子依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411201)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