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郴州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2023-06-03 08:10:44 来源:现代语文网

2017年郴州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载(难度系数点评)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下列成语中,涉及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B.火烧连营C.大海捞针D.刻舟求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连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大海捞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刻舟求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解答】解:A、氮气在该条件下不会液化,故选项错误;
B、氧气在该条件下不会液化,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在该条件下不会液化,故选项错误;
D、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
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硫?单质B.纯碱?碱
C.酒精?有机化合物D.生石灰?氧化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为碱;根据以上概念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是由硫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酒精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B.0C.+1D.+5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次氯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
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会观察到混合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碱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6.
下列做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是(  )
A.回收废旧金属
B.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随意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D.实验室废物不经处理随意丢弃
【考点】白色污染与防治;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来分析;
B.制备塑料制品需要消耗化石能源;
C.根据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D.根据实验室剩余的药品的处理原则,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回收废旧金属,提高废旧金属的利用率,可节约金属资源,故选项符合环保要求;
B.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能增大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不符合环保要求;
C随意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体的污染,故错选项不符合环保要求;
D.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错选项不符合环保要求.
故选A.
【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7.
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入块状固体
B.
加热液体
C.
读取液体体积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加入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分析;
B、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分析.
【解答】解:A、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呈45°角,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且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
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燃烧有三个同时必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因而灭火的原理有三个: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解答】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
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
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燃烧的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
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是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查的题目之一,下列有关pH试纸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
B.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C.把显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D.测出石灰水的pH为12.4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把显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不可能精确为12.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如图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镁原子的质量是24.31g
B.镁原子有12个质子
C.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D.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正价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单位不是g,故错误;
B.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的质子数为12,故正确;
C.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正确;
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化合价显+2价,故正确.新课标第一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
现有X、Y、Z三种金属,把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产生气体的速率比X快,把Z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根据以上事实,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的是(  )
A.X>Y>ZB.Y>Z>XC.Y>X>ZD.Z>Y>X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现有X、Y、Z三种金属,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且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把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产生气体的速率比X快,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X强,即Y>X.
把Z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即Cu>Z.
铜排氢的后面,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Y>X>Z.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2.
溶液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C.豆浆、牛奶都是溶液D.溶液都是无色的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D、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
【解答】解:A、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说法正确.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豆浆、牛奶均不均一、不稳定,均不属于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乳化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
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C+O2CO2B.CO+CuOCu+CO2
C.2H2O2H2↑+O2↑D.HCl+NaHCO3?NaCl+CO2↑+H2O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CO+CuOCu+CO2,该反应的生成物中铜是单质,不是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2H2O2H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HCl+NaHCO3?NaCl+CO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换成分,价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有关化肥的认识错误的是(  )
A.KNO3是一种复合肥
B.农作物缺氮会引起叶子发黄
C.玉米倒伏是因为缺磷
D.观察颜色可区别氯化钾与磷矿粉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肥的简易鉴别.
【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氯化铵、碳酸氢铵、氯化钾是白色的固体,而磷矿粉是灰白色固体;碳酸氢铵容易分解生成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氯化铵属于铵盐,铵盐遇碱放氨气;据此解答该题即可.
【解答】解:A、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B、农作物缺氮会引起叶子发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玉米倒伏是因为缺钾,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磷矿粉呈灰白色,氯化钾为白色,可以将磷矿粉区分出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肥料的种类以及作用等即可顺利解答.
15.
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饮食既要均衡、适量,又要注意卫生、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常饮食不要偏食B.用甲醛浸泡海鲜
C.食盐加碘可防贫血D.霉变食物洗净后食用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青少年要注意膳食中的营养平衡,不偏食不挑食进行解答;
B、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解答;
C、根据碘的生理功能、缺乏症进行分析;
D、根据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有毒的物质进行解答.
【解答】解:A、青少年要注意膳食中的营养平衡,要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故A正确;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它失去生理功能,故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用加碘食盐做调味剂防止甲状腺肿大,故C错误;
D、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有毒的物质,不能食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健康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6.
学习化学要正确理解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气体受热时,分子体积增大,所以气体体积增大
C.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气体受热时,分子体积不变,在水中,氢元素显+1价,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错误;
B、气体受热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错误;
C、在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在水中,氢元素显+1价,故选项错误;
D、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定义、气体的性质、元素的化合价、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解答.
17.
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塞,瓶口出现白雾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实验室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D.把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
B、根据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解答;
C、根据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阻碍物质继续反应硫酸钙,分析解答;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铜在氢的后面,与稀硫酸不反应解答.
【解答】解:
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瓶口不会出现白雾,故错误;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正确;
C、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故错误;
D、在属活动性顺序中,铜在氢的后面,与稀硫酸不反应,故错误.
答案: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查看选项需要应用的原理,然后根据化学原理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对于浓硫酸的性质等都需要加强记忆.
18.
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
A.NaOH和NH4NO3B.CuSO4和Na2SO4
C.Na2CO3和CaCO3D.NaCl和KCl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用水作为试剂鉴别,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溶于水的温度变化、溶于水后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NaOH和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降低,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CuSO4和Na2SO4均易溶于水,分别形成蓝色溶液、无色溶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CaCO3难溶于水,Na2CO3易溶于水,分别加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钙,易溶于水的是碳酸钠,用水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氯化钾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且溶于水均无明显的温度变化,现象相同,用水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9.
如图是四个实验绘制的图象,其中实验结果与对应图象正确的是(  )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恒温下,在一定量的KNO3不饱和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C.在等质量的镁、铁里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D.往一定量的NaOH和B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溶质的质量分数;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氯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会溶解解答;
C、镁比铁活泼,与盐酸反应速度锌大于铁;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铁生成的氢气多.
D、根据Ba(OH)2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解答.
【解答】解:
A、氯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锰元素质量不变,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变大,故错误;
B、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会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当溶液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但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为零,故错误;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因此反应速率比铁大,产生的氢气比铁多,故正确;
D、往一定量的NaOH和B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Ba(OH)2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从零开始,故错误.
答案:C
【点评】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20.
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
A.9.2gB.6.9gC.4.6gD.2.3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求出碳元素的质量,根据钠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比求出钠元素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已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6g+100g?114.2g=4.4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
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3,
则钠元素的质量为:1.2g×=9.2g.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化学计算题,解题的关键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巧妙使用,此题难度较大,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21.
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铝原子 2Al ;
(2)铵根离子 NH4+ ;
(3)?2价的硫元素  
(4)氯化亚铁 FeCl2 ;
(5)干冰 CO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铝原子,就可表示为:2Al;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铵根离子可表示为:NH4+;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2价的硫元素,故可表示为:;
(4)氯化亚铁是由显+2价的铁元素和显?1价的氯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FeCl2;
(5)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1)2Al;(2)NH4+;(3);(4)FeCl2;(5)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
选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金刚石②一氧化碳③生石灰④石灰石⑤碳酸氢钠
(1)广泛用于建筑材料的是 ④ ;
(2)可用于制玻璃刀的材料是 ① 
(3)可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 ③ ;
(4)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⑤ 
(5)炼铁时做还原剂的是 ② .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铁的冶炼;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石灰石广泛用于建筑材料;
(2)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制玻璃刀;
(3)生石灰吸水,可用于食品干燥剂;
(4)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碳酸氢钠;
(5)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炼铁时做还原剂.
故填:(1)④;(2)①;(3)③;(4)⑤;(5)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23.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②所示元素的单质的化学式是 Cl2 
(2)X3+与O2?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 Al ,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 三 周期,它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是 Al2O3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离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1)①是6号元素??碳,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②表示氯元素,氯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氯气,其化学式为Cl2;故填:;Cl2;
(2)O2?核外有10个电子,X3+与O2?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是铝原子,其元素符号为Al;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铝元素在化合物中显+3价,氧元素显?2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三;Al2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4.
如表是NaCl、KNO3的部分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102030405060
NaCl的溶解度/g35.836.036.6336.637.037.3
KNO3的溶解度/g20.931.645.863.985.5110.0
(1)NaCl、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是 KNO3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g ,取20g氯化钠放入50g水里,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 68 g.
(3)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每步均充分溶解),可得到饱和溶液的有 A (填字母),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B (填字母)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
(2)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含义分析判断;
(3)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和溶解度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NaCl、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是KNO3;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取20g氯化钠放入50g水里,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8g,可得到溶液的质量是50g+18g=68g;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在20℃时将40g的硝酸钾加入到100g的水中
只能溶解31.6g,形成的溶液A是饱和和溶液.由溶液的组成可知,在溶液B中,100g的水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最多,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故答为:(1)KNO3;(2)36.0g,68;(3)A,B.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度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溶解度的概念进行.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50分)
25.
生活处处有化学.
(1)生活中下列物品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D .
A.铁锅B.玻璃C.纯羊毛衣D.塑料桶
(2)小明发现铁锅易生锈,是因为铁与 水、氧气 发生了缓慢氧化,实验室可用盐酸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2FeCl3+3H2O 
(3)“葡糖糖酸锌”口服液中的锌元素是人体所需要的 微量 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化学与生活.
【分析】(1)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3)根据锌元素在人体的含量小于0.01%进行解答.
【解答】解:(1)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不铁锅是用铁制品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纯羊毛衣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铁锅易生锈,是因为铁与水、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水、氧气;Fe2O3+6HCl?2FeCl3+3H2O;
(3)锌元素在人体的含量小于0.01%,属于微量元素.故填:微量.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的分类、金属的锈蚀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26.
有一包白色的粉末,是(NH4)2SO4、NaCl、BaCl2、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白色粉末的成份,进行如下探究:
(1)取适量白色粉末与熟石灰混匀、共热,没有任何异味产生,说明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存在 硫酸铵 ,其理由是 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 ;
(2)另取适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可推测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氯化钡 ;
(3)取(2)中的白色沉淀,往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 碳酸钠 ,一定不含有 硫酸钠 ,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 ;
(4)取(2)中的无色溶液蒸干,得固体物质,此固体物质的成份可能有 2 种组成情况.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氯化钡和硫酸钠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碳酸钠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氯化钡和硫酸钠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碳酸钠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所以
(1)取适量白色粉末与熟石灰混匀、共热,没有任何异味产生,说明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存在硫酸铵,其理由是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
(2)另取适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可推测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钡;
(3)取(2)中的白色沉淀,往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有硫酸钠,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4)取(2)中的无色溶液蒸干,得固体物质,此固体物质的成份可能有氯化钠或氯化钠、氯化钡2种情况.
故答案为:(1)硫酸铵,铵根离子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
(2)氯化钡;
(3)碳酸钠,硫酸钠,BaCl2+Na2CO3=BaCO3↓+2NaCl;
(4)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7.
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一些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BE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D中,看到出现气泡,但一直没有出现浑浊,其可能原因是 盐酸浓度大或石灰水浓度太稀或变质等 .
(4)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应选择的装置是 C ,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H2+CuOCu+H2O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的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排水法可收集到纯净的氧气来分析;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将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盐酸浓度大或石灰水浓度太稀或变质等.
(4)根据固体加热以及反应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a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的加热反应,可用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排水法可收集到纯净的氧气;故填:BE;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将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盐酸浓度大或石灰水浓度太稀或变质等;故答案为:A;盐酸浓度大或石灰水浓度太稀或变质等;
(4)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属于固体加热,故选择装置C;氢气具有还原性,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氧气,故填:C;H2+CuOCu+H2O.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氢气的还原性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8.
某化学兴趣小组完成了下列两个实验:
实验1:用试管取一定量NaOH溶液,并滴加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红色恰好消失.
实验2:用试管取一定量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入饱和的Na2CO3溶液.
实验结束后,把两支试管里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静置,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上层澄清液显红色.同学们欲对该澄清液成份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分析】
(1)实验1的目的是验证 NaOH+HCl=NaCl+H2O (填化学原理);
(2)实验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
(3)澄清液显红色,说明该澄清液显碱性,其中溶质除一定有NaOH外,还可能含有 碳酸钠 或 氢氧化钙 .
【实验验证】
①取澄清液,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澄清液中不含 碳酸钠 ;
②取澄清液,通入CO2气体,产生浑浊,写出产生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交流反思】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确定,既要考虑反应产物,也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问题分析】(1)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实验验证】①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胡思陈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问题分析】(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氢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澄清液显红色,说明该澄清液显碱性,其中溶质除一定有NaOH外,还可能含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胡思陈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取澄清液,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澄清液中不含碳酸钠;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问题分析】(1)NaOH+HCl=NaCl+H2O;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碳酸钠,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①碳酸钠;
②CO2+Ca(OH)2=Ca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29.
焦亚硫酸钠有毒,不能直接用于食品加工,市场上有不法商贩将其溶液浸泡生姜,使生姜发黄发亮,食用此种生姜可能使人中毒,已知焦亚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2Ox,相对分子质量是190,请计算:
(1)x= 5 ;
(2)焦亚硫酸钠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4:5 ;
(3)焦亚硫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24.2% (精确到0.1%)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焦亚硫酸钠的对分子质量为23×2+32×1+16×x=190,x=5.
(2)焦亚硫酸钠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2×2):(16×5)=4:5.
(3)焦亚硫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24.2%.
故答案为:(1)5;(2)4:5;(3)24.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0.
往100克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变化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试分析计算:
(1)a→b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 稀盐酸 反应;
(2)反应到c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1)根据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盐酸会先于碳酸钠,溶液的pH值升高,然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溶液的pH值不变,反应结束,溶液的pH值会继续的增大进行分析;
(2)根据图象中所给的数据,以及题中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解:(1)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盐酸会先于碳酸钠,溶液的pH值升高,然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溶液的pH值不变,反应结束,溶液的pH值会继续的增大,所以a→b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稀盐酸反应;
(2)设盐酸和碳酸钠反应时,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2HCl+Na2CO3=2NaCl+H2O+CO2↑
10611744
21.2%×50gxy
==
x=11.7g
y=4.4g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m,生成碳酸钙沉淀质量为n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100117
21.2%×100gnm
==
m=23.4g
n=20g
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5.6%.
故答案为:(1)稀盐酸;
(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5.6%.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反应应用的原理,然后结合图象中的转折点,以及方程式中的比例关系进行解答.
31.
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电气工业上常用铜作电缆的内芯,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 导电 性;
(2)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但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表面变绿色,即生成了“铜绿”[化学式:Cux(OH)yCO3].
小明和小丽为了探究“铜绿”的组成,查阅资料:“铜绿”受热易分解生成CuO、CO2和H2O.他们进行如下实验:称取22.2克“铜绿”,充分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把产生的气体全部依次通过足量浓硫酸和足量氢氧化钠的溶液,发现浓硫酸增重1.8克,氢氧化钠溶液增重4.4克.
根据以上实验.他们推断出:x= 2 ,y= 2 ;铜与潮湿空气中变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是 2Cu+CO2+O2+H2O?Cu2(OH)2CO3 ;
(3)小明和小丽分别取24.0克氧化铜,用CO还原制铜,小明得到19.2克红色固体,小丽得到20.8克红色固体.他们质疑:为什么两人得到的红色固体质量不相等?
查阅资料:
Ⅰ.CO还原CuO时也可产生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
Ⅱ.Cu2O+H2SO4(稀)?Cu+CuSO4+H2O
他们分析推断:
①一致认为 小明 (填“小明”或“小丽”)的产物中没有Cu2O;
②用CO还原a克Cuo得到红色固体b克,若红色固体为Cu和Cu2O的混合物,则a与b的数量关系是 a<b<a ;
③还可以简单的实验验证红色固体是否有Cu2O,请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 可向红色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溶液变蓝色,则证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铜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2)通过计算化合物中铜、氢、碳元素的质量比结合铜绿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3)①小明得到的红色固体轻,因此一致认为小明的产物中没有Cu2O;
②当得到的全部是铜时b=a×=a,全部是氧化亚铜时,b=a×=a,从而得到a与b的数量关系;
③根据题中信息Cu2O+H2SO4(稀)?Cu+CuSO4+H2O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电气工业上常用铜作电缆的内芯,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填:导电;
(2)铜元素的质量为(22.2g?1.8g?4.4g)×=12.8g,氢元素的质量为1.8g×=0.2g,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铜原子和氢原子、碳原子的个数比为::=2:2:1,结合“铜绿”[化学式:Cux(OH)yCO3]可知,x=2,y=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Cu2(OH)2CO3)是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2;2;2Cu+CO2+O2+H2O?Cu2(OH)2CO3;
(3)①小明得到的红色固体轻,因此一致认为小明的产物中没有Cu2O,故填:小明;
②当得到的全部是铜时b=a×=a,全部是氧化亚铜时,b=a×=a,若红色固体为Cu和Cu2O的混合物,则a与b的数量关系是a<b<a;
③根据题中信息Cu2O+H2SO4(稀)?Cu+CuSO4+H2O可知,可向红色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溶液变蓝色,则证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故填:可向红色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溶液变蓝色,则证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
【点评】此题难度太大,掌握金属的性质、化学性质的有关计算以及根据题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即可顺利解答.

相关推荐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