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过年的风俗有哪些,芜湖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2023-06-09 14:48:39 来源:现代语文网

查阅芜湖地方志、《芜湖古城》等文史资料得知,芜湖人的春节由“送灶”、“除夕”、“正旦迎春”、“破五接财神”等送旧迎新活动组成。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插冬青、柏枝、春联、换门神,张贴年画、“福”字等,堂前一般贴上“万事如意”、“百无禁忌”等。张贴春联年画的习俗如今也大多保留,二插冬青、柏枝等习惯已经不多见。

过去芜湖人习惯在年夜饭前,由长辈或掌门人祭拜天地祖宗,若是在农村,还会给辛苦一年的耕牛送上一盆 ,以示慰劳。年夜饭前要遍开室灯,关上大门、阖家团圆吃年饭,按照长幼辈分围桌而坐,家长首先下箸吃的一定是“八宝菜”,旧称“安乐菜”。如今,寓意吉祥、口感鲜香的八宝菜仍旧是芜湖人年节餐桌上必备的菜肴。

吃过年饭后,晚辈向长辈叩拜辞岁,长辈给孩童红纸包“压岁钱”。室内院中灯火辉煌,大家嬉笑玩乐,有人通宵达旦的“守岁”。子夜之后,听鸡叫三遍,鼓打四更,全家人起床,换上新衣,祭天地、拜祖宗。拜年时,晚辈向长辈要说“添福添寿”,长辈对晚辈要说“步步高升”,平辈之间相互拱手祝贺“恭喜发财”!拜年归来,每人喝一碗炒米糖开水,寓意“发财”,生活更甜蜜。

芜湖乡风历来是“拜年不过五”,从大年初一到初五,亲朋好友之间往往登门拜年祝贺,亲友上门,主妇们会泡上茶,摆开食盒,食盒里放着玉带糕、桂圆、酥糖、花生、瓜子等零食。这些零食都有特别的寓意,玉带糕又叫“一品玉带糕”,寓意升官。桂圆寓意富贵中状元。酥糖寓意生活越过越甜。主人还会喊着“拿元宝”!,这“元宝”就是五香茶叶蛋,客人会拿双数,图吉利,而一般不吃,回称:“元宝存着。”现在看来,这些习俗别有趣味。

芜湖人过年还有些习惯,年初一,不扫地,不泼水,不对外倒垃圾,不动刀、剪。三天年内,初一早上要吃长寿面,初三之内不开生(不煮生的东西),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禁止打骂小孩。新婚夫妇在年初三回门拜年,岳丈家视女婿为“娇客”,用鸡腿下挂面招待,女婿非吃不可。酒后上饭,姑嫂以满碗堆饭嵌合,叫“嵌饭”,一般人都吃不掉,往往逗得满堂哄笑,成为酒席高潮。

芜湖人的年直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时,家家户户要迎财神,迎过财神,商家才开门营业,又是崭新吉祥的新一年开始。

腊日与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 俗称“腊八”,又称为“腊日”。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而腊八作为民间节日, 到了宋代吃腊八粥已成为一个民俗活动固定下来。芜湖各地方志也颇多记载。《太平府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其八日曰腊八。杂米豆、果食施僧寺为粥食。”《南陵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八日,僧尼以枣栗杂米豆煮粥,曰腊八粥,沿门相馈,受之者赏米一二升不等。” 《繁昌县志》(民国二十六年本铅印本):“腊月八日,寺院遍作佛事,以菜果和?粥饷僧及檀越,谓之腊八粥。”《无为州志》(清乾隆八年刻本):“八日,煮粥供佛,谓之腊八。”

办年货

一般在腊月中旬,年味渐浓,芜湖各家开始备年货。农家宰杀禽畜,购买香烛、纸马、鞭炮及烟、酒、茶、糕点等,添办日常杂用品,俗称“办年货”。《太平府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腊十二月为嘉平月,即腊也。熟酒浆,杵米精粲,为诸牲鱼腊。农人自?劳其妇子。”整个腊月,青弋江两岸人头攒动,过弋江桥,从南门湾,到花街、鱼市街、米市街、薪市街,接十里长街,直到中江塔码头,农副土特产品、南北杂货,都是车载舟运,肩挑手提,纷纷进入市场,买卖倍加兴旺。灯笼铺、香烛铺、山货铺、铁作铺、瓷器铺、酒肆、药铺应有皆有,镪刀、杀猪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叫街巷。还有叫卖陶灯、灯草、灶君像、门神、春联、年画的……这些谓之“年市”。所谓年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办年货的氛围。现在,办年货的场景发生在各大超市和菜场,人流如潮,而年轻一代更热衷于网上置办年货。

扫尘

过去腊月十七开始,各家以竹枝扎成长帚掸除室内灰尘,称“掸尘”或“掸陈”,寓意扫除“晦气”。《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石印本):“缚帚扫除壁尘(今人多于腊月十七日除尘)。”《南陵县志》:“十七日,取竹枝叶扎成长帚扫除屋尘,谓之去陈更新。”谚云:“七掸金,八掸银,九、十掸灰尘。”同时人们理发、洗澡、洗被褥、擦器皿,以示辞旧迎新。扫尘之俗虽起源于驱逐病疫的宗教仪式,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冬日房内空气闷浊, 打开门户透透新鲜空气, 家家户户将室内外清扫一新,过一个干干净净的年,人同此心,今昔观念并无差别。只是现今的除尘或许没有过去那么认真彻底、那么有仪式感,有的家庭甚至请清洁公司代办。

送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祭灶神(灶王爷)的日子。《太平府志》:“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以饧为小饼,曰灶糖,辅以果豆,曰送灶神上天。其夕,主人再拜致敬省愆过,士夫家亦循行之,爆竹声至夜分乃罢。三邑同,但当涂只二十四日夜,芜繁或二十三,或二十四焉。”《芜湖县志》:“腊月廿三日,设糖果于灶陉,焚香送灶,散草豆饲神马,云神于是日上天白人间事也。”《南陵县志》:“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设糖果于灶陉,焚香送灶。”《繁昌县志》:“腊月廿四日,俗传此夕灶神升天,以汤饼、米果饯之,谓之祀灶。”《无为州志》:“二十三日,夜祀灶,用饴糖、小饼米果为供。”人们认为灶神主掌一家祸福,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家于灶前鸣爆竹焚香,由主妇备香烛、枣汤和灶糖(元宝形芝麻饴糖)恭送灶神上天奏事,有些人家还要弄些纸马来烧烧以示给灶王爷提供交通工具,除夕晚取下供物接灶神。民谚“平安即是福”,故家家送灶时灶台神龛均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祈福。据说灶神爱打小报告, 因此得罪不得。而灶神呢, 在吃了饴糖、坐了纸马收受了人家的好处之后, 也就会在老天爷那里多说好活了。这无疑是世俗心理的真实映照,凸显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特征。此俗今已基本不见,只有少数老人尚从此俗。

除夕

除夕是芜湖人过年最忙最充实的一天,有许多习俗活动。芜湖各地方志记载颇详。《太平府志》:“除夕,扫屋宇,易门神、春联,贴门笺。至夜具香烛、酒肴奉祖先,爆???于门,曰烧松盆火。聚宴通夕,谓之守岁,又曰分岁。芜邑则插冬青、柏叶于户。”《芜湖县志》:“及日,插冬青,柏叶于户,换门神、春帖,燃薪于盆以相暖热。室人团圆,举酒相庆。既则妇子诣尊长前再拜辞岁,率多通夕不寐,以守岁焉。”《南陵县志》:“除夕,贴春联,换荼垒、桃符。剪五色纸贴于庭内,名为闹钱。设祭于诸神前,曰祀年,亦曰辞年。家人团坐,举酒相庆,曰食年饭。夜半祀灶,曰接灶。有达旦不寐者,曰守岁。”《繁昌县志》:“岁将暮,比户庭列香烛、牲醴,召道士讽经诵咒,谓之谢年。除夕,遍换神荼郁垒、红联吉句,具酒肴祀其祖先,亦有于先五六日行之者。是夕,家人聚宴,谓之分岁。鸣锣鼓,放爆竹,通夕不寝,谓之守岁。”《无为州志》:“除日,换桃符、春联。其夕祀神、祀先,并祀灶,爆竹逐疫。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年,合家相聚,宴饮守岁,欢坐多至达旦。”

为迎春节,芜湖人家门窗尽贴春联、福字,堂屋挂中堂画。旧俗在这一天,插冬青、柏枝于门楣,换门神、春联,张贴年画、福字,预祝新的一年有好的光景。有丧事的人家,第一年春联用黄纸写,第二年用蓝纸写,第三年恢复用红纸,内容多是对先人寄以哀思。20世纪90年代以前,家家多贴春联,街上现写现卖春联的也多见。我年少时,年三十午后喜欢走街串巷看各家春联,特别是十里老长街家家户户贴春联,漫步其间,各色内容,各种书体,蔚然可观,今老长街已拆,老住户不存,此景已不见矣。

除夕,是追宗思远的日子,又是全家人的团圆日。此夕,家家要祭祀天地、祖宗、点香烛,燃鞭炮、烧纸钱,香案供鸡鱼等菜肴,仪式隆重。祭毕,灯烛通明,香烟缭绕,全家长幼咸集,按辈分依次,围坐一桌,吃年夜饭(团圆饭)。年夜饭是芜湖人过年的重头戏之一,数日前便开始准备各种原料,除夕这一天家庭主妇为主,他人为辅,洗、切、配、烧,做成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饭。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年夜饭菜肴品种、质量比上世纪80年代以前要丰富提高许多,但肉圆子、鲢鱼仍是许多家庭的保留节目,反映了人们希冀家庭团圆、年年有余的传统观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年夜饭的形式开始有些变化。有的家庭为了省事、轻松,开始在外面的饭馆、酒店吃年夜饭。商家亦大肆炒作,大做广告,近年来几成风气。

过去除夕年夜饭之后,全家成员往往围坐炭火前,聊天说事,多回顾展望,并致吉祥祝福之语。长辈以红纸包钱给晚辈,名“压岁钱”。除夕之夜,灯火通明,过子夜,放鞭炮,“关财门”。有的家庭达旦不寝地“守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绝大多数家庭是在电视前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度过除夕之夜的。近几年由于娱乐方式增多、“春晚”吸引力下降,芜湖民间守岁方式呈多元化形态并存,如打麻将、KTV唱歌、蹦迪、上网等,当然多是年轻人。

热点图文